天目玉蘭
天目玉蘭

天目玉蘭

天目玉蘭是木蘭科、玉蘭屬落葉喬木。樹皮灰色或灰白色;芽被灰白色緊貼毛;嫩枝綠色,老枝帶紫色。葉紙質(zhì),寬倒披針形,倒披針狀橢圓形?;ɡ俾褕A形;花梗密被白色平伏長柔毛。花先葉開放,紅色或淡紅色;花被片9,倒披針形或匙形;花絲紫紅色。聚合果圓柱形;蓇葖扁圓球形,頂端鈍圓;種子去外種皮,心形。

形態(tài)特征

落葉喬木,高達(dá)12米,樹皮灰色或灰白色;芽被灰白色緊貼毛;嫩枝綠色,老枝帶紫色,直徑3-4毫米,無毛。葉紙質(zhì),寬倒披針形,倒披針狀橢圓形,長10-15厘米,寬3.5-5厘米,先端漸尖或驟狹尾狀尖,基部闊楔形或圓,上面無毛,下面幼嫩時葉脈及脈腋有白色彎曲長毛;側(cè)脈每邊10-13條;葉柄長8-13毫米,初被白色長毛,托葉痕為葉柄長的1/5-1/2?;ɡ俾褕A形,長2.5-3厘米,密被長絹毛;花梗徑3-4毫米,密被白色平伏長柔毛。花先葉開放,紅色或淡紅色,芳香,直徑約6厘米;佛焰苞狀苞片緊接花被片;花被片9,倒披針形或匙形,長5-5.6厘米;雄蕊長9-10毫米,藥隔伸出長0.5-0.7毫米短尖頭,花藥長4.5-5毫米,側(cè)向開裂,花絲長3.5-4毫米,紫紅色。雌蕊群圓柱形,長2厘米,徑2毫米,柱頭長1毫米。聚合果圓柱形,長4-10厘米,常由于部分心皮不育而彎曲;果梗長約1厘米,殘留有長柔毛;蓇葖扁圓球形,頂端鈍圓,有尖凸起小瘤狀點(diǎn),背面全分裂為二果爿,寬約10毫米,高6-7毫米;種子去外種皮,心形,寬約8-9毫米,高約5-6毫米,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

分布范圍

產(chǎn)于浙江(天目山、龍泉、遂昌)。生于海拔700-1000米的林中。模式標(biāo)本采自天目山。

栽培技術(shù)

天目木蘭喜溫暖氣候,但不耐濕熱,氣候過熱生長不良;云南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-2400米的地帶,耐寒性不強(qiáng),僅能耐短暫時間的-7℃左右的低溫,如果在-5℃下經(jīng)2-3天就會產(chǎn)生不同程度的凍害,輕者小枝枯死,重者會全株枯死。天目木蘭性喜光,稍有遮蔭即可影響生長速度。喜肥沃濕潤的酸性土。在昆明良好環(huán)境下,1年苗可達(dá)1.5-2米高,3年生高達(dá)9米,10年生高約20米,20年生高約30米,以后生長漸慢,6年生即可開花結(jié)實(shí),15年后進(jìn)入盛果期。

主要價值

觀賞價值高、清熱利尿,解毒消腫,潤肺止咳。

生長習(xí)性

分布區(qū)屬中亞熱帶,年平均溫12℃,多霧而潮濕,相對濕度可達(dá)92-94%,年降水量1600毫米。土壤為山地黃壤,pH值4-5,有機(jī)含量較豐富。耐陰樹種,常生于以紫楠Phoebesheareri(Hemsl.)Gamble、青錢Cyclocaryapaliurus(Batal.)Iljinskaja、交讓木DaphniphyllummacropodumMiq.與榧樹TorreyagrandisFort.exLindl.為優(yōu)勢種的常綠、落葉針闊葉混交林內(nèi)。性耐寒而不耐干熱,生長中等,在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長勢較好,生于低濕積水地,常易爛根。

功效作用

花蕾入藥。味苦,性寒。歸心、腎經(jīng)。清熱利濕,解毒消腫,潤肺止咳。主治酒疸,重舌,癰腫瘡毒,肺燥咳嗽,痰中帶血。

營養(yǎng)成分

天目玉蘭是一種觀賞植物,其主要成分包括水分、蛋白質(zhì)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纖維素、維生素和礦物質(zhì)等。其中,蛋白質(zhì)是天目玉蘭的主要有機(jī)物,占其干重的50%以上。

病蟲防治

施肥及蟲害防治。成活后,每畝用復(fù)合肥50千克或普通過磷酸鈣40千克、尿素10千克,于塘周施用。天目木蘭易受黃螞蟻為害,在移栽成活后,用10%二嗪磷顆粒劑每畝500克或3%辛硫磷每畝1千克拌在化肥中,施于塘周與土壤拌勻,可防治黃螞蟻的危害。